|
抗原抗體反應的影響因素 |
|
點擊次數:1270 更新時間:2011-04-18 |
|
抗原與抗體發生特異性結合后,雖由親水膠體變為疏水膠體,若溶液中無電解質參加,仍不出現可見反應。為了促使沉淀物或凝集物的形成,常用0.85%氯化鈉或各種緩沖液作為抗原及抗體的稀釋液。由于氯化鈉在水溶液中解離成Na+和C1-,可分別中和膠體粒子上的電荷,使膠體粒子的電勢下降。當電勢降至臨界電勢(12~15mV)以下時,則能促使抗原抗體復合物從溶液中析出,形成可見的沉淀物或凝集物。影響抗原抗體反應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另外,適當振蕩也可促進抗原抗體分子的接觸,加速反應。 (一)溫度 在一定范圍內,溫度升高可加速分子運動,抗原與抗體碰撞機會增多,使反應加速。但若溫度高于56℃時,可導致已結合的抗原抗體再解離,甚至變性或破壞;在40℃時,結合速度慢,但結合牢固,更易于觀察。常用的抗原抗體反應溫度為37℃。每種試驗都有其*的zui適反應溫度,例如冷凝集素在4左右與紅細胞結合,20℃以上反而解離。 (二)酸堿度 抗原抗體反應必須在合適的pH環境中進行。蛋白質具有兩性電離性質,因此每種蛋白質都有固定的等電點。抗原抗體反應一般在pH為6~8進行。PH過高或過低都將影響抗原與抗體的理化性質,例如pH達到或接近抗原的等電點時,即使無相應抗體存在,也會引起顆粒性抗原非特異性的凝集,造成假陽性反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