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現時間
細菌內毒素這個概念在1890年的時候就已被提了出來,它是在研究發熱物質過程所引起的,1933年Boivinzui先由小鼠傷寒桿菌提取出來,進行化學免疫學方面的研究,到1940年時候,Morgan使用志賀氏痢疾菌闡明了細菌內毒素是由多糖脂質及蛋白質三部分所組成的復合體,到了1950年以后,隨著生物學,物理化學,免疫學以及遺傳學等的進步發展,細菌內毒素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其化學結構組成及各種生物活性間的關系也更加明確起來。
細菌英文叫Bacteria:為原核生物中的一類單細胞微生物由二分裂法繁殖。若按革蘭氏染色法可將細菌分為G+菌和G-菌兩大類。這兩類細菌細胞壁的結構和化學組成存在很大差異。唯有肽聚糖為其共同成分,但其含量的多少和肽鏈的性質有所不同,
二:結構構造
細胞壁較薄,厚約10-15nm,結構也較復雜。肽聚糖含量低,僅占細胞干生10%左右,層薄又較疏松,因肽聚糖之間僅四肽側鏈直接聯結,缺乏五肽橋;肽聚糖居于細胞zui內層,外面由內向外還有脂蛋白,外膜和脂多糖的三層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