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生試劑-2006年生命科學:備受關注
2006年的科學舞臺喧嚷熱鬧,各種發現令人眼花繚亂。不過,《科學》雜志主編唐納德·*對科學舞臺上的其他聲音嘖有怨言,忍不住在年終總結時抱怨道:“政治和宗教的聲音曾經大過科學本身,特別是在美國。”然而,科學舞臺上會沒有其他的聲音嗎?2006年的一些重大科學發現不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就是涉及對人類起源的基本認識;而一些涉及倫理爭議的生物研究技術和醫療手段更是在美國社會引起廣泛關注,討論的聲浪一波接一波。
2006年,生命科學研究無疑是zui被關注而欣欣向榮的學科。唐納德·*在2006年末總結的年度*科學發現中,生命科學占了7個席位,可謂*?!蹲匀弧冯s志似乎也對生命科學情有獨鐘,在其每期的“科研之光”欄目的10把交椅中,總會為生命科學保留3~4個位置。
2006年11月,德國麥克斯-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理查德·格林和同事們在《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證明穴居野人和現代人在大約50萬年前走上不同的道路。理查德說:“穴居野人現已滅絕,他們是和現代人類關系zui近的族群,所以,探明他們和現代人在基因上的不同,是一個非常珍貴的研究機會。我們辨識確定了一位生活在三萬八千年前的穴居野人的化石,它沒有受到現代人類DNA的污染。從這個化石提取的DNA測序探明了穴居野人的核DNA序列。通過和現代人類以及黑猩猩的DNA序列進行比較,我們發現穴居野人和現代人類的基因組在大約50萬年前發生偏離。”
“這種基因上的差異可能是人類進化的關鍵一步。”《科學》雜志評論道。有趣的是,大眾傳媒對這一科學發現的介紹和評論各不相同。在英國BBC電視臺歡呼“穴居野人的基因組揭開了人類進化的奧秘”的同時,美國的CNN電視臺則強調“人類不是穴居野人的后代”。慮到一直就存在的人類起源“神創論”和“進化論”之爭,不難看出不同西方國家的社會主流對這一科學發現的心態和想法頗為不同。
無論如何,2006年是令進化論者欣喜若狂的一年。4月,美國費城自然科學研究院和哈佛大學有機體與進化生物學系的法瑞士·詹金斯及其同事曾在《自然》上發文報告,他們發現了一種與四足哺乳動物相像的古代魚類化石,認為這表明了四足動物的進化由來。盡管科學家假設四足動物和魚類之間存在一定的,但是以前一直缺乏四足動物起源的化石。愛德華報告在北極發現一種古魚類化石具備和四足動物類似的頭骨、脖子和腕關節,以及其他一些和四足動物類似的特征。他認為這種魚當時生活在淺水及地面。對此,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生物系的科學家普艾瑞克·艾爾伯格評論道:“古學給出了動物從水生到陸生的堅實一步”。
2006年zui吸引大眾眼球的科學新聞也來自于生命科學的領域。8月,美國先進細胞技術公司的研究人員宣稱,他們在不破壞胚胎繼續發育的情況下成功地從動物體中獲取了干細胞。這項技術繞過了指責“干細胞研究破壞胚胎,扼殺生命”的倫理瓶頸,帶來廣闊的應用前景,當時引起美國朝野廣泛關注。不過,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主持干細胞研究的詹姆士·拜泰認為,以新技術提取干細胞后的胚胎仍然可能面臨發育過程中的一些危險。
雖然如此,干細胞研究之風絲毫沒有停滯的跡象。2006年末,《自然》雜志以“腦,修復你自己”為題高度評價了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弗朗西斯科分校的詹裕農在《細胞》雜志上發表的工作。詹裕農的工作表明,在神經干細胞富集的某一腦區,某一特殊基因能夠調控神經干細胞發育成神經元,從而維持該腦區的結構。當這一基因缺失時,該腦區結構會出現大的空洞。然而,這些空洞可以在六周之內被那些“逃脫一死”的干細胞所填補修復。
“我們的結果表明哺乳動物的腦內存在一種自我修復的機制。……神經干細胞可用于神經退化疾病的治療,”詹裕農說。